湖北崇陽“無臂斗士”劉細谷的勵志人生

A-   A+
發(fā)表時間:2025年06月06日    來源:咸寧日報

命運折斷他的雙臂,他卻將嶙峋的雙腳淬煉成堅韌的舟楫。

50年光陰里,他用雙腳走出閃光的人生足跡,用無私大愛播撒人間溫暖

“烏土山,皇閣山,張果老一擔擔。擔不起,一腳踢下個團包咀……”在咸寧崇陽,一直流傳著這首民謠。

烏土山是該縣白霓鎮(zhèn)大塘村境內(nèi)一座山丘,海拔不到600米。從20世紀80年代起,這座山就揚名內(nèi)外:

山腳下有個叫劉細谷的青年,失去雙臂,用腳穿針、做木工、放電影,成為省市有名的文化專業(yè)戶、體壇健將,還熱心公益事業(yè)……

他的故事與那首民謠交織——神仙張果老擔不起的山,被這無臂男子以腳為櫓,渡成愛的崇山峻嶺。

淘氣少年失雙臂

5月27日,記者見到劉細谷時,他正在老家的書屋里整理書柜。 只見,他俯身向前,右腳腳趾輕輕夾住書脊,左腳則穩(wěn)穩(wěn)托住書的底部,書本就被準確送入書柜的空隙中。

“那是9歲時發(fā)生的一場意外事故。”他講起自己的故事。

1964年3月,他出生在劉家老宅,是家中的第六個孩子,此前已有三個兄姐因病夭折。父母為他取名“細谷”,寄托著最樸素的祈愿——易養(yǎng)成人。這份來之不易的寵愛,滋養(yǎng)了他天性中的無畏與俠義。他是山野的孩子王,爬樹掏鳥、護衛(wèi)弱小。

然而,1973年12月8日,在親戚家做客時,初識“電”之神奇的他,被那發(fā)光燈泡的長長“尾巴”牽引著,爬上了冰冷的變壓器。剎那間,劇痛與黑暗吞噬了一切……

命,保住了;雙臂,卻永遠留在了那片焦土之上。父母傾盡所有,換回的只是兒子“兩袖空空”的余生。

“很久很久,都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眲⒓毠然貞浀?,當別人喂飯,意識仍驅(qū)使著自己去承接;看見窗臺上的藥丸,神經(jīng)末梢依舊渴望去觸碰。指揮落空,大腦一片空白,唯有淚水無聲奔涌。

更深的寒冰,是周遭的目光與碎語:“這輩子討飯都沒路!”“討到了,也吃不到嘴里!”……

苦練雙腳獲新生

失去雙臂,身體失衡,連走路都成了奢望。父親找來繩索系在他腰間,如同牽引蹣跚學步的嬰孩,在身后一寸寸地拉扯、扶持。跌倒了,再爬起;搖晃著,終站穩(wěn)。當繩索解開,他終于能獨自邁步了。

“孩子,你才10歲!除了走路,更要用這雙腿,去踏出你未來的路!”父親的話語,如洪鐘,撞開劉細谷心中絕望的閘門。

他開始了用腳書寫的征途。右腳拇指夾住木棍,在沙地上艱難地劃下第一筆、第一劃。

半年苦練后,他終于能用腳趾夾筆寫下自己的名字——那是向命運宣戰(zhàn)的第一份檄文。

命運卻再次露出猙獰。1975年1月,為他撐起一片天的父親,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巨大的悲痛反而催生了決絕的清醒?!安荒茉偻侠勰赣H!”這個念頭如磐石般堅定。他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吃飯。用腳趾夾筷子?他做到了。但他嫌不夠利落,索性埋頭苦練直接用嘴就碗而食。

兩年后,他不僅馴服了雙腳,掌握了洗臉刷牙、穿衣如廁等生存必需,甚至能挑起扁擔,為生產(chǎn)隊做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

他心中有個愿望:做一個對他人有用的“正常人”。于是,誰家豬病了,他奔走去請獸醫(yī);誰家娃病了,他搶著去尋郎中;農(nóng)忙時節(jié),他主動幫勞力短缺的人家下田……

漸漸地,“烏土山活雷鋒”的美譽,在鄉(xiāng)鄰間口口相傳。

星光點亮烏土山

失學,是劉細谷心中長久的隱痛。對知識的渴求,加上目睹鄉(xiāng)鄰因迷信而延誤治病、因無知而錯失農(nóng)時,一個念頭在他心中生根發(fā)芽:建一間文化室!讓知識的微光驅(qū)散蒙昧,也照亮自己求知的路。

1977年,靠著拾荒攢下的50多元“巨款”,他買回100多本書籍,“細谷家庭文化室”在簡陋中誕生。他如饑似渴地自學,也免費向鄉(xiāng)鄰開放。哥哥深受感動,添置了村里第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夜晚,小小的院落擠滿了鄉(xiāng)親,新奇的光影世界取代了牌桌的喧囂。

讀者漸多,簡陋的設施捉襟見肘。添置家具?買不起,就自己做!他踏上了一條更為艱險的路——學木匠。

站在板凳上,左腳死死踩住木料,右腳拇趾與食趾叉開,笨拙地夾緊鋸條。一不小心,被鋸得鮮血淋漓。他咬緊牙關(guān),再練!畫墨、操鉆、夾鐵錘打孔……日復一日,笨拙化為靈巧。當?shù)谝粡堄秒p腳打造的板凳、第一個書柜呈現(xiàn)在鄉(xiāng)親面前時,滿堂皆驚:“這娃的腳,比咱的手還巧?。 ?/p>

20世紀80年代,電影是山鄉(xiāng)最璀璨的夢。劉細谷萌生了新念頭:放電影!既能謀生,又能讓村民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兩年多里,他挑著放映設備,跋涉6000余公里山路,觀眾達40萬人次。當一位孤兒追著他問“孫悟空后來怎樣了”,那一刻,劉細谷豁然領悟:原來自身的苦難,亦可化作照亮他人的星光。

這星光,也照亮了他通往體育賽場的路。武漢一位教練聽聞他的事跡,力邀他參加1984年全省及全國殘運會。從此,體壇成了他的新戰(zhàn)場。從1984年到1999年,他在全國和省級殘運會上勇奪15金3銀4銅。后來,因身體負荷過重,他不得不告別體壇。

1993年,劉細谷與同樣身有殘疾的妻子,用放電影積攢的辛苦錢,在鎮(zhèn)上農(nóng)貿(mào)市場開了家山貨店。夫妻倆用靈活的頭腦和勤勞的雙腳,把小店經(jīng)營得紅紅火火,還將三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了大學生。

2003年,一個更宏大的心愿萌生:寫書!寫下這不屈服的一生!不識的字,一遍遍求教;表達不暢,反復推敲。2013年,當浸滿腳汗、字跡斑斑的16萬字書稿《我用雙腳寫人生》最終定稿,編輯捧著它,聲音哽咽:“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生命在紙上行走的足跡!”

無臂之軀播大愛

劉細谷深知,一個人的力量微如螢火。2010年4月,他發(fā)起成立“崇陽縣殘疾人互助志愿者協(xié)會”。

協(xié)會如磁石般匯聚著愛的力量,得到政府、殘聯(lián)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累計接收捐款捐物80余萬元,會員從最初的18人發(fā)展到316人。

2013年,他用出書所得,為丁東海、薛丙文等60多位下肢癱瘓的鄉(xiāng)親購置輪椅?!叭嗄昵埃吹絻晌话c瘓的鄉(xiāng)親靠小板凳艱難挪行,那時就暗自發(fā)誓,有能力時,定要幫他們‘走’出家門!”他動情地說。

這份愛的漣漪,不斷擴散。2022年底,在深圳一場慈善晚宴上,劉細谷講述了自己行善的歷程和未了的心愿——讓更多癱瘓者擁有“雙腿”。他的真誠打動了愛心人士劉會會,她當場承諾捐款21萬元。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圓夢行動”在崇陽大地迅速啟動。經(jīng)過嚴格申報與入戶摸排,116臺電動輪椅分批送到了全縣116名雙下肢殘疾人的家中。愛的暖流,匯成了浩蕩的海洋:

港口鄉(xiāng)畈上村,失去雙腿的汪忠星,在協(xié)會贈送的電動輪椅上,操作著新刨床制作圓凳。走出陰霾的他,成了村里義務修路的“輪椅匠人”。

90后腦癱青年龍雨,得到輪椅后,不僅學會了編織精巧的花籃,更主動當起了村務“信息員”,用行動回報社會。

最讓劉細谷欣慰的是陳明亮一家。這個曾接受救助的三殘家庭,如今每月都堅持為孤寡老人送去糧油,完成了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華麗轉(zhuǎn)身。

這些年,劉細谷和他的協(xié)會開展愛心活動500余次,為8000多名殘疾人托起了生活的希望。

“淋過雨的人,總想為別人撐把傘?!边@是劉細谷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依然在用腳丈量著愛心的尺度,步履不停。

問及未來,他說:“全縣還有138名急需電動輪椅的兄弟姐妹。我計劃再籌30萬元幫他們!”

誰能想到,這曾被命運剝奪了雙臂的身軀,竟在歲月的磨礪中,化作一艘滿載大愛的方舟,在人間苦海,駛向希望的彼岸。(咸寧日報 記者 馬麗婭 陳紅菊 通訊員 程拉拉)

責任編輯:李歡

湖北崇陽“無臂斗士”劉細谷的勵志人生

發(fā)表時間:2025-06-06 來源:咸寧日報

命運折斷他的雙臂,他卻將嶙峋的雙腳淬煉成堅韌的舟楫。

50年光陰里,他用雙腳走出閃光的人生足跡,用無私大愛播撒人間溫暖

“烏土山,皇閣山,張果老一擔擔。擔不起,一腳踢下個團包咀……”在咸寧崇陽,一直流傳著這首民謠。

烏土山是該縣白霓鎮(zhèn)大塘村境內(nèi)一座山丘,海拔不到600米。從20世紀80年代起,這座山就揚名內(nèi)外:

山腳下有個叫劉細谷的青年,失去雙臂,用腳穿針、做木工、放電影,成為省市有名的文化專業(yè)戶、體壇健將,還熱心公益事業(yè)……

他的故事與那首民謠交織——神仙張果老擔不起的山,被這無臂男子以腳為櫓,渡成愛的崇山峻嶺。

淘氣少年失雙臂

5月27日,記者見到劉細谷時,他正在老家的書屋里整理書柜。 只見,他俯身向前,右腳腳趾輕輕夾住書脊,左腳則穩(wěn)穩(wěn)托住書的底部,書本就被準確送入書柜的空隙中。

“那是9歲時發(fā)生的一場意外事故。”他講起自己的故事。

1964年3月,他出生在劉家老宅,是家中的第六個孩子,此前已有三個兄姐因病夭折。父母為他取名“細谷”,寄托著最樸素的祈愿——易養(yǎng)成人。這份來之不易的寵愛,滋養(yǎng)了他天性中的無畏與俠義。他是山野的孩子王,爬樹掏鳥、護衛(wèi)弱小。

然而,1973年12月8日,在親戚家做客時,初識“電”之神奇的他,被那發(fā)光燈泡的長長“尾巴”牽引著,爬上了冰冷的變壓器。剎那間,劇痛與黑暗吞噬了一切……

命,保住了;雙臂,卻永遠留在了那片焦土之上。父母傾盡所有,換回的只是兒子“兩袖空空”的余生。

“很久很久,都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劉細谷回憶道,當別人喂飯,意識仍驅(qū)使著自己去承接;看見窗臺上的藥丸,神經(jīng)末梢依舊渴望去觸碰。指揮落空,大腦一片空白,唯有淚水無聲奔涌。

更深的寒冰,是周遭的目光與碎語:“這輩子討飯都沒路!”“討到了,也吃不到嘴里!”……

苦練雙腳獲新生

失去雙臂,身體失衡,連走路都成了奢望。父親找來繩索系在他腰間,如同牽引蹣跚學步的嬰孩,在身后一寸寸地拉扯、扶持。跌倒了,再爬起;搖晃著,終站穩(wěn)。當繩索解開,他終于能獨自邁步了。

“孩子,你才10歲!除了走路,更要用這雙腿,去踏出你未來的路!”父親的話語,如洪鐘,撞開劉細谷心中絕望的閘門。

他開始了用腳書寫的征途。右腳拇指夾住木棍,在沙地上艱難地劃下第一筆、第一劃。

半年苦練后,他終于能用腳趾夾筆寫下自己的名字——那是向命運宣戰(zhàn)的第一份檄文。

命運卻再次露出猙獰。1975年1月,為他撐起一片天的父親,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巨大的悲痛反而催生了決絕的清醒?!安荒茉偻侠勰赣H!”這個念頭如磐石般堅定。他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吃飯。用腳趾夾筷子?他做到了。但他嫌不夠利落,索性埋頭苦練直接用嘴就碗而食。

兩年后,他不僅馴服了雙腳,掌握了洗臉刷牙、穿衣如廁等生存必需,甚至能挑起扁擔,為生產(chǎn)隊做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

他心中有個愿望:做一個對他人有用的“正常人”。于是,誰家豬病了,他奔走去請獸醫(yī);誰家娃病了,他搶著去尋郎中;農(nóng)忙時節(jié),他主動幫勞力短缺的人家下田……

漸漸地,“烏土山活雷鋒”的美譽,在鄉(xiāng)鄰間口口相傳。

星光點亮烏土山

失學,是劉細谷心中長久的隱痛。對知識的渴求,加上目睹鄉(xiāng)鄰因迷信而延誤治病、因無知而錯失農(nóng)時,一個念頭在他心中生根發(fā)芽:建一間文化室!讓知識的微光驅(qū)散蒙昧,也照亮自己求知的路。

1977年,靠著拾荒攢下的50多元“巨款”,他買回100多本書籍,“細谷家庭文化室”在簡陋中誕生。他如饑似渴地自學,也免費向鄉(xiāng)鄰開放。哥哥深受感動,添置了村里第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夜晚,小小的院落擠滿了鄉(xiāng)親,新奇的光影世界取代了牌桌的喧囂。

讀者漸多,簡陋的設施捉襟見肘。添置家具?買不起,就自己做!他踏上了一條更為艱險的路——學木匠。

站在板凳上,左腳死死踩住木料,右腳拇趾與食趾叉開,笨拙地夾緊鋸條。一不小心,被鋸得鮮血淋漓。他咬緊牙關(guān),再練!畫墨、操鉆、夾鐵錘打孔……日復一日,笨拙化為靈巧。當?shù)谝粡堄秒p腳打造的板凳、第一個書柜呈現(xiàn)在鄉(xiāng)親面前時,滿堂皆驚:“這娃的腳,比咱的手還巧?。 ?/p>

20世紀80年代,電影是山鄉(xiāng)最璀璨的夢。劉細谷萌生了新念頭:放電影!既能謀生,又能讓村民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兩年多里,他挑著放映設備,跋涉6000余公里山路,觀眾達40萬人次。當一位孤兒追著他問“孫悟空后來怎樣了”,那一刻,劉細谷豁然領悟:原來自身的苦難,亦可化作照亮他人的星光。

這星光,也照亮了他通往體育賽場的路。武漢一位教練聽聞他的事跡,力邀他參加1984年全省及全國殘運會。從此,體壇成了他的新戰(zhàn)場。從1984年到1999年,他在全國和省級殘運會上勇奪15金3銀4銅。后來,因身體負荷過重,他不得不告別體壇。

1993年,劉細谷與同樣身有殘疾的妻子,用放電影積攢的辛苦錢,在鎮(zhèn)上農(nóng)貿(mào)市場開了家山貨店。夫妻倆用靈活的頭腦和勤勞的雙腳,把小店經(jīng)營得紅紅火火,還將三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了大學生。

2003年,一個更宏大的心愿萌生:寫書!寫下這不屈服的一生!不識的字,一遍遍求教;表達不暢,反復推敲。2013年,當浸滿腳汗、字跡斑斑的16萬字書稿《我用雙腳寫人生》最終定稿,編輯捧著它,聲音哽咽:“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生命在紙上行走的足跡!”

無臂之軀播大愛

劉細谷深知,一個人的力量微如螢火。2010年4月,他發(fā)起成立“崇陽縣殘疾人互助志愿者協(xié)會”。

協(xié)會如磁石般匯聚著愛的力量,得到政府、殘聯(lián)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累計接收捐款捐物80余萬元,會員從最初的18人發(fā)展到316人。

2013年,他用出書所得,為丁東海、薛丙文等60多位下肢癱瘓的鄉(xiāng)親購置輪椅?!叭嗄昵?,看到兩位癱瘓的鄉(xiāng)親靠小板凳艱難挪行,那時就暗自發(fā)誓,有能力時,定要幫他們‘走’出家門!”他動情地說。

這份愛的漣漪,不斷擴散。2022年底,在深圳一場慈善晚宴上,劉細谷講述了自己行善的歷程和未了的心愿——讓更多癱瘓者擁有“雙腿”。他的真誠打動了愛心人士劉會會,她當場承諾捐款21萬元。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圓夢行動”在崇陽大地迅速啟動。經(jīng)過嚴格申報與入戶摸排,116臺電動輪椅分批送到了全縣116名雙下肢殘疾人的家中。愛的暖流,匯成了浩蕩的海洋:

港口鄉(xiāng)畈上村,失去雙腿的汪忠星,在協(xié)會贈送的電動輪椅上,操作著新刨床制作圓凳。走出陰霾的他,成了村里義務修路的“輪椅匠人”。

90后腦癱青年龍雨,得到輪椅后,不僅學會了編織精巧的花籃,更主動當起了村務“信息員”,用行動回報社會。

最讓劉細谷欣慰的是陳明亮一家。這個曾接受救助的三殘家庭,如今每月都堅持為孤寡老人送去糧油,完成了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華麗轉(zhuǎn)身。

這些年,劉細谷和他的協(xié)會開展愛心活動500余次,為8000多名殘疾人托起了生活的希望。

“淋過雨的人,總想為別人撐把傘?!边@是劉細谷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依然在用腳丈量著愛心的尺度,步履不停。

問及未來,他說:“全縣還有138名急需電動輪椅的兄弟姐妹。我計劃再籌30萬元幫他們!”

誰能想到,這曾被命運剝奪了雙臂的身軀,竟在歲月的磨礪中,化作一艘滿載大愛的方舟,在人間苦海,駛向希望的彼岸。(咸寧日報 記者 馬麗婭 陳紅菊 通訊員 程拉拉)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shù)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