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的“野心”:把一座城變成“大書房”

A-   A+
發(fā)表時間:2025年04月21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人間四月讀書天,如果說一個人讀一本書是一件私事,那么一群人,乃至一座城市、一個國家,都將閱讀作為一件頂頂要緊的事,就成了一個蔚為大觀的公共文化景象,如同這春潮一般,氤氳蒸騰。

近日,“書香中國萬里行”行至武漢。這里有長江奔流、櫻雨繽紛,而閱讀,以其無處不在、深入生活,正在成為武漢的一個文化招牌,并提供了一個全民閱讀的“方法論”。圖書館、書店,自是閱讀重鎮(zhèn)不提,在行走中可以看到,閱讀的觸角伸出學校與家門,讀一本書,成為讀一座城。

走出家門,社區(qū)是第一站。

武漢長墩堤社區(qū)“養(yǎng)娃有方·城市家庭書房”。書香中國萬里行武漢站供圖

位于東西湖區(qū)的長墩堤社區(qū),有一家“養(yǎng)娃有方·城市家庭書房”。4月8日,20個56歲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在主講老師田桂月的帶領下,共讀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半S便畫一個點或線,看它指引你去哪?”田桂月用書中的方法啟發(fā)家長如何情緒穩(wěn)定地接納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和夢想。

書房選址在居民區(qū)內,可輻射至周邊大小物流園和工業(yè)園區(qū)。社區(qū)黨委書記熊峰介紹,社區(qū)拿出600平方米的閑置空間,設置了“三代同堂”閱讀區(qū)、家庭教育繪本體驗區(qū)和電子借閱區(qū)等,提供了一個集閱讀、學習、交流于一體的公共空間。而田桂月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為每一個社區(qū)培養(yǎng)閱讀推廣人,通過社區(qū)帶動所有親子家庭都愛上閱讀,真正實現全民閱讀。

走出社區(qū),城市更多的公共空間與閱讀鏈接,成為圖書館的“分館”。

始于1987年的江漢區(qū)“金橋”讀書評書活動,從最初20余人的座談會,發(fā)展至今已有幾十萬人參與。從2015年開始,在茶社、咖啡吧、健身房等生活休閑場所,一個個“金橋書吧”正在創(chuàng)建。書吧由圖書館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配送圖書,發(fā)揮存量圖書的作用,緩解圖書館面積不足的難題。

4月10日,位于漢口文體中心的金橋書院,湖北評書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4歲高齡的何祚歡帶來一場《江漢記憶與文化情懷》的講座。在講座開始前,老先生向我回憶起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閱讀的“狂熱”。當時的武勝路有著中南地區(qū)最大的新華書店,交通路有武漢書店一條街,從早到晚在書店門口,總能看到人們來買書、換書——何祚歡也是其中一員,“當時送朋友禮物,書是最好的選擇;而如果借人書,是一定要還的,還千叮嚀萬囑咐,不要折頁不要卷要用書簽”……

同一天,在一處商業(yè)綜合體的中庭,閱讀推廣志愿者以“一束微光穿千年”,將《鑿壁借光》的典故娓娓道來,身穿傳統(tǒng)服飾的孩子們,變身為追“光”閱讀者,開啟一場沉浸式閱讀之旅。由江漢區(qū)圖書館和商場共同打造的鹽嶼城市書房,自2023年11月23日開放運營以來,全年無休,每日開放12小時的“超長待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圖書館的時間困境。

鹽嶼城市書房是武漢第一家建在商場里的城市書房,并與全市公共圖書館聯網,通借通還。與其他閱讀空間相比,這個130多平方米的空間并不算大,但也如“鹽嶼”的意涵:像鹽一樣必須,如島一般寧靜。書房為商場增添書香氣息和文化氛圍,商場為書房將顧客變?yōu)樽x者。書房年接待讀者14萬余人次,組織開展閱讀活動近50場,公共文化惠民服務直抵基層。

除了社區(qū)、書院、商場,閱讀這件事不囿于室內,還有“野心”走向廣闊天地。

在武昌區(qū)曇華林山頂的古城墻下,“城墻讀書會”今年1月啟動以來,陸續(xù)舉辦了以百年糧道街、非遺、人工智能、楚服文化等為主題的讀書會。每一期城墻讀書會都選定一本主題書籍作為核心,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費開放。

4月8日至5月5日,在武漢市的各新華書店、民營特色書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地鐵站,85個打卡點約你見字如晤,一場閱讀打卡之旅正在進行。讀書與行路,在武漢的春日中真正融為一體。

武漢“好讀地鐵”青春專列重現課本經典。書香中國萬里行武漢站供圖

覆蓋武漢所有城區(qū)的地鐵,可能是最龐大的一個閱讀空間。早在2012年年底,武漢首條地鐵2號線開通,全國首創(chuàng)的“地鐵自助圖書館”就亮相21座地鐵站。截至2023年,武漢地鐵已擁有169座自助圖書館,流通書籍涵蓋20多個種類。在地鐵站,借還書是“基操”,掃碼聽書是常態(tài),還有圖書漂流、“丟書大作戰(zhàn)”、親子繪本共讀等新形式,讓交通大動脈也成為文化大動脈。

如果說地鐵服務的多是市民,那么武漢也不想“放過”游客。4月8日晚,在“兩江晴川”游輪上,500余名來自深圳的中學生,開啟了長江研學之旅,船上的“長江書苑”成為孩子們爭相留影的閱讀打卡地。于2024年5月開張的“長江書苑”,是武漢首個建在長江游船上的城市書房,3000余冊圖書讓“閱讀+旅游”落地實踐。一名學生說,“在長江游輪上閱讀關于長江的書籍,而武漢長江大橋就在眼前,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體驗”。

閱讀當然不僅限于一個季節(jié)、一個城市。在武漢的這場全民閱讀走訪中,可以看到閱讀最初的主體是人與書,現在還包括空間與活動,以及相關服務到位后自然形成的“氛圍感”。

一座城市要打造全民閱讀,往往圖書是不缺的,空間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活動也是可以舉辦的。此時,以人為中心,從人的需求出發(fā),讓閱讀真正融入生活、深入人心,可能是最難也是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閱讀的“最后一公里”,不僅是讓閱讀融入生活空間的“地理距離”,更是讓閱讀深入人心所向的“心理距離”。(中國青年報 作者:蔣肖斌)

責任編輯:李歡

書香的“野心”:把一座城變成“大書房”

發(fā)表時間:2025-04-21 來源:湖北文明網

人間四月讀書天,如果說一個人讀一本書是一件私事,那么一群人,乃至一座城市、一個國家,都將閱讀作為一件頂頂要緊的事,就成了一個蔚為大觀的公共文化景象,如同這春潮一般,氤氳蒸騰。

近日,“書香中國萬里行”行至武漢。這里有長江奔流、櫻雨繽紛,而閱讀,以其無處不在、深入生活,正在成為武漢的一個文化招牌,并提供了一個全民閱讀的“方法論”。圖書館、書店,自是閱讀重鎮(zhèn)不提,在行走中可以看到,閱讀的觸角伸出學校與家門,讀一本書,成為讀一座城。

走出家門,社區(qū)是第一站。

武漢長墩堤社區(qū)“養(yǎng)娃有方·城市家庭書房”。書香中國萬里行武漢站供圖

位于東西湖區(qū)的長墩堤社區(qū),有一家“養(yǎng)娃有方·城市家庭書房”。4月8日,20個56歲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在主講老師田桂月的帶領下,共讀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半S便畫一個點或線,看它指引你去哪?”田桂月用書中的方法啟發(fā)家長如何情緒穩(wěn)定地接納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和夢想。

書房選址在居民區(qū)內,可輻射至周邊大小物流園和工業(yè)園區(qū)。社區(qū)黨委書記熊峰介紹,社區(qū)拿出600平方米的閑置空間,設置了“三代同堂”閱讀區(qū)、家庭教育繪本體驗區(qū)和電子借閱區(qū)等,提供了一個集閱讀、學習、交流于一體的公共空間。而田桂月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為每一個社區(qū)培養(yǎng)閱讀推廣人,通過社區(qū)帶動所有親子家庭都愛上閱讀,真正實現全民閱讀。

走出社區(qū),城市更多的公共空間與閱讀鏈接,成為圖書館的“分館”。

始于1987年的江漢區(qū)“金橋”讀書評書活動,從最初20余人的座談會,發(fā)展至今已有幾十萬人參與。從2015年開始,在茶社、咖啡吧、健身房等生活休閑場所,一個個“金橋書吧”正在創(chuàng)建。書吧由圖書館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配送圖書,發(fā)揮存量圖書的作用,緩解圖書館面積不足的難題。

4月10日,位于漢口文體中心的金橋書院,湖北評書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4歲高齡的何祚歡帶來一場《江漢記憶與文化情懷》的講座。在講座開始前,老先生向我回憶起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閱讀的“狂熱”。當時的武勝路有著中南地區(qū)最大的新華書店,交通路有武漢書店一條街,從早到晚在書店門口,總能看到人們來買書、換書——何祚歡也是其中一員,“當時送朋友禮物,書是最好的選擇;而如果借人書,是一定要還的,還千叮嚀萬囑咐,不要折頁不要卷要用書簽”……

同一天,在一處商業(yè)綜合體的中庭,閱讀推廣志愿者以“一束微光穿千年”,將《鑿壁借光》的典故娓娓道來,身穿傳統(tǒng)服飾的孩子們,變身為追“光”閱讀者,開啟一場沉浸式閱讀之旅。由江漢區(qū)圖書館和商場共同打造的鹽嶼城市書房,自2023年11月23日開放運營以來,全年無休,每日開放12小時的“超長待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圖書館的時間困境。

鹽嶼城市書房是武漢第一家建在商場里的城市書房,并與全市公共圖書館聯網,通借通還。與其他閱讀空間相比,這個130多平方米的空間并不算大,但也如“鹽嶼”的意涵:像鹽一樣必須,如島一般寧靜。書房為商場增添書香氣息和文化氛圍,商場為書房將顧客變?yōu)樽x者。書房年接待讀者14萬余人次,組織開展閱讀活動近50場,公共文化惠民服務直抵基層。

除了社區(qū)、書院、商場,閱讀這件事不囿于室內,還有“野心”走向廣闊天地。

在武昌區(qū)曇華林山頂的古城墻下,“城墻讀書會”今年1月啟動以來,陸續(xù)舉辦了以百年糧道街、非遺、人工智能、楚服文化等為主題的讀書會。每一期城墻讀書會都選定一本主題書籍作為核心,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費開放。

4月8日至5月5日,在武漢市的各新華書店、民營特色書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地鐵站,85個打卡點約你見字如晤,一場閱讀打卡之旅正在進行。讀書與行路,在武漢的春日中真正融為一體。

武漢“好讀地鐵”青春專列重現課本經典。書香中國萬里行武漢站供圖

覆蓋武漢所有城區(qū)的地鐵,可能是最龐大的一個閱讀空間。早在2012年年底,武漢首條地鐵2號線開通,全國首創(chuàng)的“地鐵自助圖書館”就亮相21座地鐵站。截至2023年,武漢地鐵已擁有169座自助圖書館,流通書籍涵蓋20多個種類。在地鐵站,借還書是“基操”,掃碼聽書是常態(tài),還有圖書漂流、“丟書大作戰(zhàn)”、親子繪本共讀等新形式,讓交通大動脈也成為文化大動脈。

如果說地鐵服務的多是市民,那么武漢也不想“放過”游客。4月8日晚,在“兩江晴川”游輪上,500余名來自深圳的中學生,開啟了長江研學之旅,船上的“長江書苑”成為孩子們爭相留影的閱讀打卡地。于2024年5月開張的“長江書苑”,是武漢首個建在長江游船上的城市書房,3000余冊圖書讓“閱讀+旅游”落地實踐。一名學生說,“在長江游輪上閱讀關于長江的書籍,而武漢長江大橋就在眼前,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體驗”。

閱讀當然不僅限于一個季節(jié)、一個城市。在武漢的這場全民閱讀走訪中,可以看到閱讀最初的主體是人與書,現在還包括空間與活動,以及相關服務到位后自然形成的“氛圍感”。

一座城市要打造全民閱讀,往往圖書是不缺的,空間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活動也是可以舉辦的。此時,以人為中心,從人的需求出發(fā),讓閱讀真正融入生活、深入人心,可能是最難也是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閱讀的“最后一公里”,不僅是讓閱讀融入生活空間的“地理距離”,更是讓閱讀深入人心所向的“心理距離”。(中國青年報 作者:蔣肖斌)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