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兩次的效果可能很小,但每人堅持伸出一只手,便能撐起一名孤獨癥兒童的一片天!”4月2日,在第18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之際,武漢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牧星分隊”的青年志愿者累計堅守陪伴孤獨癥孩童十年,呵護百余名“星星的孩子”茁壯成長。
“牧星分隊”隊長徐寧喆介紹,自2015年起,學院便與湖北省麟潔兒童康復服務中心簽訂協(xié)議,每周前往服務中心開展一次“麟潔之行”活動,協(xié)助老師給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十年間累計進行了200余次活動,招募2500名校內志愿者參與,并開展“麟潔宣講”“藍絲帶”活動,為萬余人科普孤獨癥知識。
在服務中心,志愿者們“主打”陪伴,通過剪紙、拼拼圖、做手工、唱歌等方式拉近與孤獨癥兒童的距離,同時他們也會在老師的安排下學習專門針對情緒行為兒童的方法理論,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
“剛進教室我就感到一陣心疼,和常人不同,他們只能通過不成句的單個字或詞來表達,或者是動作、哭鬧?!钡谝淮螀⒓印镑霛嵵小钡拇蠖W生小張感觸很深,“但看著孩子們的笑容,讓我感到活動很有意義,我還打算拉上身邊的朋友一起參與?!币褏⑴c了數(shù)十次活動的大二志愿者劉高琦說:“有的孩子一個簡單的音節(jié),都要反復練習無數(shù)遍,十分考驗耐心?!?/p>
該院大三學生王翔用近三年的時間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大多數(shù)孤獨癥小朋友喜歡做自己的事,不愿與外界交流。”他輔導的小雪和小米(化名)學習能力不高,上課還愛分神,第一次相處后他“感覺都要累虛脫了”。但后續(xù)輔導中,王翔察覺到了他們微妙的變化:走神的頻率低了,還能按指令完成任務。一次次的輔導中,志愿者們看到這群孩子們不同的一面,也為他們的進步和變化而雀躍。正是這些點滴進步,讓志愿者們在疲憊中看到堅持的意義。
湖北省麟潔兒童康復服務中心老師付裕說,孤獨癥兒童完全康復至正常水平是幾乎不可能的,但“麟潔之行”的努力能夠慢慢讓他們學會甚至擁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最終還可以進入小學等普通教學中學習。
“正是源于大家心中不滅的愛心火種,十年來一批批志愿者才能堅守初心,持續(xù)為麟潔兒童服務中心的孩子們送去溫暖?!睂W院輔導員李江江表示,這項公益行動從學院出發(fā)發(fā)展到全校,未來期待能輻射更多社會力量,共同為孤獨癥兒童構建包容有愛的成長環(huán)境。(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記者張靜嫻 通訊員肖宇瑄 余蔓菲)
發(fā)表時間:2025-04-03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一次兩次的效果可能很小,但每人堅持伸出一只手,便能撐起一名孤獨癥兒童的一片天!”4月2日,在第18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之際,武漢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牧星分隊”的青年志愿者累計堅守陪伴孤獨癥孩童十年,呵護百余名“星星的孩子”茁壯成長。
“牧星分隊”隊長徐寧喆介紹,自2015年起,學院便與湖北省麟潔兒童康復服務中心簽訂協(xié)議,每周前往服務中心開展一次“麟潔之行”活動,協(xié)助老師給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十年間累計進行了200余次活動,招募2500名校內志愿者參與,并開展“麟潔宣講”“藍絲帶”活動,為萬余人科普孤獨癥知識。
在服務中心,志愿者們“主打”陪伴,通過剪紙、拼拼圖、做手工、唱歌等方式拉近與孤獨癥兒童的距離,同時他們也會在老師的安排下學習專門針對情緒行為兒童的方法理論,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
“剛進教室我就感到一陣心疼,和常人不同,他們只能通過不成句的單個字或詞來表達,或者是動作、哭鬧?!钡谝淮螀⒓印镑霛嵵小钡拇蠖W生小張感觸很深,“但看著孩子們的笑容,讓我感到活動很有意義,我還打算拉上身邊的朋友一起參與?!币褏⑴c了數(shù)十次活動的大二志愿者劉高琦說:“有的孩子一個簡單的音節(jié),都要反復練習無數(shù)遍,十分考驗耐心?!?/p>
該院大三學生王翔用近三年的時間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大多數(shù)孤獨癥小朋友喜歡做自己的事,不愿與外界交流?!彼o導的小雪和小米(化名)學習能力不高,上課還愛分神,第一次相處后他“感覺都要累虛脫了”。但后續(xù)輔導中,王翔察覺到了他們微妙的變化:走神的頻率低了,還能按指令完成任務。一次次的輔導中,志愿者們看到這群孩子們不同的一面,也為他們的進步和變化而雀躍。正是這些點滴進步,讓志愿者們在疲憊中看到堅持的意義。
湖北省麟潔兒童康復服務中心老師付裕說,孤獨癥兒童完全康復至正常水平是幾乎不可能的,但“麟潔之行”的努力能夠慢慢讓他們學會甚至擁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最終還可以進入小學等普通教學中學習。
“正是源于大家心中不滅的愛心火種,十年來一批批志愿者才能堅守初心,持續(xù)為麟潔兒童服務中心的孩子們送去溫暖?!睂W院輔導員李江江表示,這項公益行動從學院出發(fā)發(fā)展到全校,未來期待能輻射更多社會力量,共同為孤獨癥兒童構建包容有愛的成長環(huán)境。(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記者張靜嫻 通訊員肖宇瑄 余蔓菲)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