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中,有一群被稱為“公交俠”的公交車駕駛員,他們不僅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更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俠義精神。3月14日晚高峰,宜昌市夷陵長江大橋上的一起私家車自燃事件,再次讓我們見證了“公交俠”們的勇敢與擔當。
當晚,B532路公交車駕駛員楊圣兵和同事高敏,面對突發(fā)火情,毫不猶豫地抱起車上的滅火器沖進濃煙,與現(xiàn)場輔警、熱心市民共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他們的行動,不僅迅速控制住了火勢,更為消防人員的到來贏得了寶貴時間。這一幕,被車載視頻記錄下,成為了城市文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公交俠”們的善行義舉,并非偶然。從2023年3月8日閔輝的英勇救火,到2024年8月13日許智的飛奔滅火,再到2025年2月12日胡新、畢章義的節(jié)日救火,這些“公交俠”們的身影,總是出現(xiàn)在城市道路上最需要幫助的地方。他們的行為,不僅贏得了網(wǎng)友的點贊,更成為了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驕傲。
“公交俠”精神的背后,是宜昌公交集團對安全知識教育和消防應急演練的常抓不懈,是對見義勇為善行義舉的通報表彰和宣傳報道。正是這種制度化的激勵和引導,讓“公交俠”們在危急時刻能夠從容不迫,在危險面前能夠臨危不懼。他們的行為,不僅是對個人品質(zhì)的彰顯,更是對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俠義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宜昌,“公交俠”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傳承和發(fā)揚了這一精神。他們不僅有著正義、善良、勇敢的當代俠義精神,更用他們的熱心、熱忱、熱情,抒寫出了見義勇為的壯麗詩篇。他們的行為,不僅溫暖了人心,更讓全國文明城市的名片愈發(fā)閃耀。
從一個人的善行義舉,到一群人的身先士卒,再到一個城市的向善向美,“公交俠”精神正在宜昌這座城市中傳遞。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公交俠”們的帶動下,投身公益、服務社會,凡人善舉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河,溫暖人心。這種精神,不僅是對城市文明的貢獻,更是對社會正能量的傳遞。
“公交俠”精神,是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溫暖注腳。它讓我們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行動,點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向這些“公交俠”們致敬,讓他們的精神,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
稿源:荊楚網(wǎng)(湖北日報網(wǎng))
作者:李建立(湖北宜昌)
發(fā)表時間:2025-03-19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在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中,有一群被稱為“公交俠”的公交車駕駛員,他們不僅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更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俠義精神。3月14日晚高峰,宜昌市夷陵長江大橋上的一起私家車自燃事件,再次讓我們見證了“公交俠”們的勇敢與擔當。
當晚,B532路公交車駕駛員楊圣兵和同事高敏,面對突發(fā)火情,毫不猶豫地抱起車上的滅火器沖進濃煙,與現(xiàn)場輔警、熱心市民共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他們的行動,不僅迅速控制住了火勢,更為消防人員的到來贏得了寶貴時間。這一幕,被車載視頻記錄下,成為了城市文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公交俠”們的善行義舉,并非偶然。從2023年3月8日閔輝的英勇救火,到2024年8月13日許智的飛奔滅火,再到2025年2月12日胡新、畢章義的節(jié)日救火,這些“公交俠”們的身影,總是出現(xiàn)在城市道路上最需要幫助的地方。他們的行為,不僅贏得了網(wǎng)友的點贊,更成為了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驕傲。
“公交俠”精神的背后,是宜昌公交集團對安全知識教育和消防應急演練的常抓不懈,是對見義勇為善行義舉的通報表彰和宣傳報道。正是這種制度化的激勵和引導,讓“公交俠”們在危急時刻能夠從容不迫,在危險面前能夠臨危不懼。他們的行為,不僅是對個人品質(zhì)的彰顯,更是對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俠義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宜昌,“公交俠”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傳承和發(fā)揚了這一精神。他們不僅有著正義、善良、勇敢的當代俠義精神,更用他們的熱心、熱忱、熱情,抒寫出了見義勇為的壯麗詩篇。他們的行為,不僅溫暖了人心,更讓全國文明城市的名片愈發(fā)閃耀。
從一個人的善行義舉,到一群人的身先士卒,再到一個城市的向善向美,“公交俠”精神正在宜昌這座城市中傳遞。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公交俠”們的帶動下,投身公益、服務社會,凡人善舉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河,溫暖人心。這種精神,不僅是對城市文明的貢獻,更是對社會正能量的傳遞。
“公交俠”精神,是宜昌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溫暖注腳。它讓我們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行動,點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向這些“公交俠”們致敬,讓他們的精神,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
稿源:荊楚網(wǎng)(湖北日報網(wǎng))
作者:李建立(湖北宜昌)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shù)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