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寶節(jié)上的人們》 紙本水彩
《新靴》 紙本水彩
《福寶寫生》 紙本水彩
與創(chuàng)作作品一并展出的手賬。
《支教日記——無人機》 紙本水彩
觀眾在展廳欣賞《走進亮寶節(jié)》。
眼下,“行走大地——許海剛水彩藝術展”正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熱展,展出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金獎獲得者、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許海剛大量寫生手稿和190幅作品。
這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藝術大家,40年來不顧酷暑嚴冬堅持寫生,足跡遍布祖國30余個省市自治區(qū),深入西藏、云南等地區(qū),以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自然人文的壯美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展覽既是湖北水彩創(chuàng)作領域的盛宴,也是湖北美術學院百余年藝術創(chuàng)作和美育成果的縮影,更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導向的生動實踐。
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 藝術才能獲得真實的呼吸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br/>
許海剛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一直從事水彩畫教學與創(chuàng)作。從1985年不顧舟車勞頓,奔赴峽江地區(qū)寧廠古鎮(zhèn)寫生創(chuàng)作,到自覺踐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40年來,許海剛在各地寫生過程中,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作品。他筆下的“大美中國”,以藝術語言傳遞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他還多次赴歐洲寫生,以水彩為媒介搭建中西方文化對話的橋梁。
展覽精選許海剛不同階段的代表作予以呈現(xiàn),全面梳理其藝術生涯和創(chuàng)作理念。展覽還展出了一批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寫生而產生的獨特的電影題材作品,名曰“畫電影”,也被許海剛老師比作“家中的自修課”。這批作品同樣具有獨特的價值。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展覽一并展出了許海剛外出寫生所做的大量手賬,他在飛機、列車、賓館及寫生現(xiàn)場的隨手所記、所畫,既有言簡意賅的文字,也有速寫草圖,與水彩作品一起,提供了許海剛寫生創(chuàng)作的全方位記錄。“無臥鋪,硬坐一晚”“今尋一小山村,村民在橋頭歇息,其景自然,祥和入畫”“參加婚禮的布拖人,或躺或蹲地聚在一起,像野餐一般享受著陽光下的‘轉轉酒’”……寥寥幾筆,就把觀眾帶入彼時彼景。
“這些手賬就是我的腳印?!苯邮苊襟w采訪時,許海剛深情地說,“行走大地時,腳下的泥土、眼前的風景、偶遇的人物,都在不斷滋養(yǎng)我的感知力。每一次寫生,既是技巧的磨煉,更是心靈的返璞歸真。寫生數(shù)十年,我愈發(fā)體會到,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藝術才能擺脫概念的桎梏,獲得真實的呼吸感?!?/p>
許海剛用敬畏而虔誠的態(tài)度,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現(xiàn)生活,這使其藝術作品具有長久而堅實的生命力。正如展覽策展人、湖北美術學院原副校長劉茂平所言,許海剛常常選取那些地貌、物產、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超越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觀光,到達一個地方靜靜地待下來,用手中的畫筆,將各地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之美轉換成藝術之美?!八漠嬅娌皇钱嫵鰜?,而是生長出來,所以他的繪畫總有一種活躍的生命狀態(tài),從而使得他的作品回歸到中國繪畫原始寫生所追求的藝術境界。”
展覽兩位藝術總監(jiān)之一、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則說,“許海剛教授用40年的行走告訴我們:藝術的高度,不在于畫幅的尺寸,而在于創(chuàng)作者俯身大地的姿態(tài)?!?/p>
藝術的真諦 在于對普通人的凝視與共情
許海剛的水彩創(chuàng)作偏愛中國西部題材。這些年,無論是自駕或帶學生寫生,他幾乎每年都多次深入西藏、甘肅、云南、四川等地。那里的純粹與厚重,與水彩的透明性形成奇妙反差,這種張力深深吸引著許海剛反復探索。
2012年冬,許海剛到甘南地區(qū)采風,恰遇藏民過傳統(tǒng)的亮寶節(jié),四里八鄉(xiāng)的藏民穿上最美的服裝,戴上華貴的寶飾,共聚一堂。他們臉上天真、率直的笑容,內心的愉悅、充實,感染著許海剛。那一刻,他決定要把這種愉悅變成創(chuàng)作。此后,從構思到完成作品歷時3年,他連續(xù)3個春節(jié)放棄與家人團聚,奔赴甘南搜集素材、提煉繪制,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亮寶節(jié)上的人們》。
談及這幅斬獲全國美展金獎的作品,許海剛說,在構圖階段,對人物的聚散、男女老少的分布、光影的處理,他反復進行推敲。起初,創(chuàng)作的是一張橫幅構圖,表現(xiàn)沿途藏族同胞聚集的場面,后因超過了全國美展規(guī)定的尺寸,改為方形構圖,有意讓人物層層疊疊,表現(xiàn)出擁擠熱鬧的場面。對群像中個體細微神態(tài)的生動刻畫,及由個體共同構成的高原般的雄渾感,則象征著一種精神?!翱傊?,希望改變一些美術作品所描繪的有些概念化的藏族同胞形象,展示他們干凈漂亮,甚至有些貴氣的一面?!痹S海剛說。
為完成這幅大作,許海剛同步創(chuàng)作了系列單幅水彩人物作品。展覽開幕式上,許海剛向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的水彩新作《亮寶節(jié)上的卓瑪》,就是該系列作品之一。
湖北美術學院繪畫學院院長徐文濤教授稱,許海剛既承襲西方印象派對光色的敏銳,又深諳中國畫“以形寫神”的寫生傳統(tǒng)。這幅金獎作品,將藏族人民的節(jié)日盛景化作畫中人物的微笑、驚嘆與私語,不僅是技藝的巔峰,更是藝術家與高原人民心靈交融的見證。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生活是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痹S海剛說,在教學中,他也堅持帶學生去鄉(xiāng)村、市井寫生,不僅是技法訓練,更是讓學生理解:藝術的真諦,在于對普通人的凝視與共情。
湖北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鮑清芬稱,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畫像的紅色基因流淌在一代代湖美人的血液里。在新中國美術史上,該校教師作品先后6次獲得全國美展最高獎。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教師響應時代強音佳作頻出?!读翆毠?jié)上的人們》《陽光下的大橋澆筑工》兩件全國美展金獎作品,描繪了各民族血脈相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一線勞動者建設大國工程的美麗圖景。這些經典美術作品,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藝術教育不是流水線傳技 而是點燃火種
許海剛在湖北美術學院工作數(shù)十年,培養(yǎng)出大批兼具傳統(tǒng)功底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水彩新銳。展覽開幕式上,許海剛的許多同事、朋友、學生來到現(xiàn)場。他們的評價,勾勒出一個為人真誠、樸實、隨性,對藝術熱愛、執(zhí)著的許海剛。
許海剛是我國水彩畫創(chuàng)作領域的領軍人物,但在學生眼里,卻是親切的“海師傅”。學生們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喊起,反正學長們就這么稱呼。”該校水彩畫系青年教師郭鈺說,每次外出寫生,“海師傅”經常陪著學生坐幾十個小時的硬座,與學生同吃同住,每到一地就率先示范。即便在無人區(qū)的長途客車上,他一拿起畫筆,也能忘我投入。在水彩畫系系主任張昊眼里,許海剛既是導師,還是“勞模”。他說,許老師對水彩是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在學校經常是三點一線,如果不在教室和家里,準就泡在簡陋的工作室,沉浸在創(chuàng)作中。
對教書育人,許海剛有獨到的見解。他說,“藝術教育不是流水線傳技,而是點燃火種?!彼冀K將創(chuàng)作與育人視為一體,他的課堂沒有教條的技法,只有對生命的熱忱。他帶領學生深入田野寫生時,常強調“笨功夫”:與學生同坐一處、親身示范。他說,畫到夕陽西沉,學會忍受枯燥,才能捕捉到光線微妙的變化。這種“行走式教學”,不僅培養(yǎng)出無數(shù)水彩新銳,更讓藝術回歸生活本真,讓美育成為心靈的滋養(yǎng)。
他的水彩畫沒有炫技的筆觸,卻用最質樸的疊加技法,讓《牧歸》中的晚霞與炊煙“呼吸”,讓《白龍江邊》的流水與卵石“低語”,讓《亮寶節(jié)上的人們》在反復涂抹中逐漸“顯影”,最終呈現(xiàn)出節(jié)日的喧騰與信仰的莊重交織的質感。這種“去濾鏡”的真實,恰是對AI浪潮下“快餐式視覺文化”的溫柔抵抗。
湖北美術學院校長周峰稱,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湖北美術學院水彩教學和創(chuàng)作始終與時代同步伐,與國家共奮進。從湖北美術學院劉壽祥教授開創(chuàng)全國首個水彩畫系,到陳勇勁、李寧等中青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湖北水彩始終以守正創(chuàng)新為內核,打造中國水彩的高地。許海剛的創(chuàng)作,正是這一脈絡的延續(xù)與升華。他指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青年水彩畫展中獲獎,推動湖北新生代藝術家群體崛起。
鮑清芬稱,湖北美術學院在百余年辦學歷程中,秉持美育報國之初心,堅守人民立場,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她希望全校師生在近距離領略許海剛藝術魅力的同時,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樂,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聲、鼓舞人民前進的優(yōu)秀作品。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勇于突破傳統(tǒng),不斷推陳出新,用創(chuàng)新的藝術語言展現(xiàn)時代精神。
鮑清芬表示,在新時代,湖北美術學院將認真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中,始終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人才,鼓勵師生深入生活、關注社會,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展現(xiàn)湖北風貌的優(yōu)秀作品,推進荊楚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qū)崛起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貢獻藝術力量,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湖美力量。(湖北日報 撰文:胡玫軒)
發(fā)表時間:2025-03-13 來源:湖北文明網
《亮寶節(jié)上的人們》 紙本水彩
《新靴》 紙本水彩
《福寶寫生》 紙本水彩
與創(chuàng)作作品一并展出的手賬。
《支教日記——無人機》 紙本水彩
觀眾在展廳欣賞《走進亮寶節(jié)》。
眼下,“行走大地——許海剛水彩藝術展”正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熱展,展出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金獎獲得者、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許海剛大量寫生手稿和190幅作品。
這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藝術大家,40年來不顧酷暑嚴冬堅持寫生,足跡遍布祖國30余個省市自治區(qū),深入西藏、云南等地區(qū),以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自然人文的壯美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展覽既是湖北水彩創(chuàng)作領域的盛宴,也是湖北美術學院百余年藝術創(chuàng)作和美育成果的縮影,更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導向的生動實踐。
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 藝術才能獲得真實的呼吸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許海剛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一直從事水彩畫教學與創(chuàng)作。從1985年不顧舟車勞頓,奔赴峽江地區(qū)寧廠古鎮(zhèn)寫生創(chuàng)作,到自覺踐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40年來,許海剛在各地寫生過程中,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作品。他筆下的“大美中國”,以藝術語言傳遞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他還多次赴歐洲寫生,以水彩為媒介搭建中西方文化對話的橋梁。
展覽精選許海剛不同階段的代表作予以呈現(xiàn),全面梳理其藝術生涯和創(chuàng)作理念。展覽還展出了一批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寫生而產生的獨特的電影題材作品,名曰“畫電影”,也被許海剛老師比作“家中的自修課”。這批作品同樣具有獨特的價值。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展覽一并展出了許海剛外出寫生所做的大量手賬,他在飛機、列車、賓館及寫生現(xiàn)場的隨手所記、所畫,既有言簡意賅的文字,也有速寫草圖,與水彩作品一起,提供了許海剛寫生創(chuàng)作的全方位記錄?!盁o臥鋪,硬坐一晚”“今尋一小山村,村民在橋頭歇息,其景自然,祥和入畫”“參加婚禮的布拖人,或躺或蹲地聚在一起,像野餐一般享受著陽光下的‘轉轉酒’”……寥寥幾筆,就把觀眾帶入彼時彼景。
“這些手賬就是我的腳印。”接受媒體采訪時,許海剛深情地說,“行走大地時,腳下的泥土、眼前的風景、偶遇的人物,都在不斷滋養(yǎng)我的感知力。每一次寫生,既是技巧的磨煉,更是心靈的返璞歸真。寫生數(shù)十年,我愈發(fā)體會到,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藝術才能擺脫概念的桎梏,獲得真實的呼吸感。”
許海剛用敬畏而虔誠的態(tài)度,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現(xiàn)生活,這使其藝術作品具有長久而堅實的生命力。正如展覽策展人、湖北美術學院原副校長劉茂平所言,許海剛常常選取那些地貌、物產、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超越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觀光,到達一個地方靜靜地待下來,用手中的畫筆,將各地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之美轉換成藝術之美?!八漠嬅娌皇钱嫵鰜恚巧L出來,所以他的繪畫總有一種活躍的生命狀態(tài),從而使得他的作品回歸到中國繪畫原始寫生所追求的藝術境界?!?/p>
展覽兩位藝術總監(jiān)之一、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則說,“許海剛教授用40年的行走告訴我們:藝術的高度,不在于畫幅的尺寸,而在于創(chuàng)作者俯身大地的姿態(tài)?!?/p>
藝術的真諦 在于對普通人的凝視與共情
許海剛的水彩創(chuàng)作偏愛中國西部題材。這些年,無論是自駕或帶學生寫生,他幾乎每年都多次深入西藏、甘肅、云南、四川等地。那里的純粹與厚重,與水彩的透明性形成奇妙反差,這種張力深深吸引著許海剛反復探索。
2012年冬,許海剛到甘南地區(qū)采風,恰遇藏民過傳統(tǒng)的亮寶節(jié),四里八鄉(xiāng)的藏民穿上最美的服裝,戴上華貴的寶飾,共聚一堂。他們臉上天真、率直的笑容,內心的愉悅、充實,感染著許海剛。那一刻,他決定要把這種愉悅變成創(chuàng)作。此后,從構思到完成作品歷時3年,他連續(xù)3個春節(jié)放棄與家人團聚,奔赴甘南搜集素材、提煉繪制,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亮寶節(jié)上的人們》。
談及這幅斬獲全國美展金獎的作品,許海剛說,在構圖階段,對人物的聚散、男女老少的分布、光影的處理,他反復進行推敲。起初,創(chuàng)作的是一張橫幅構圖,表現(xiàn)沿途藏族同胞聚集的場面,后因超過了全國美展規(guī)定的尺寸,改為方形構圖,有意讓人物層層疊疊,表現(xiàn)出擁擠熱鬧的場面。對群像中個體細微神態(tài)的生動刻畫,及由個體共同構成的高原般的雄渾感,則象征著一種精神?!翱傊M淖円恍┟佬g作品所描繪的有些概念化的藏族同胞形象,展示他們干凈漂亮,甚至有些貴氣的一面。”許海剛說。
為完成這幅大作,許海剛同步創(chuàng)作了系列單幅水彩人物作品。展覽開幕式上,許海剛向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捐贈的水彩新作《亮寶節(jié)上的卓瑪》,就是該系列作品之一。
湖北美術學院繪畫學院院長徐文濤教授稱,許海剛既承襲西方印象派對光色的敏銳,又深諳中國畫“以形寫神”的寫生傳統(tǒng)。這幅金獎作品,將藏族人民的節(jié)日盛景化作畫中人物的微笑、驚嘆與私語,不僅是技藝的巔峰,更是藝術家與高原人民心靈交融的見證。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生活是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許海剛說,在教學中,他也堅持帶學生去鄉(xiāng)村、市井寫生,不僅是技法訓練,更是讓學生理解:藝術的真諦,在于對普通人的凝視與共情。
湖北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鮑清芬稱,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畫像的紅色基因流淌在一代代湖美人的血液里。在新中國美術史上,該校教師作品先后6次獲得全國美展最高獎。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教師響應時代強音佳作頻出?!读翆毠?jié)上的人們》《陽光下的大橋澆筑工》兩件全國美展金獎作品,描繪了各民族血脈相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一線勞動者建設大國工程的美麗圖景。這些經典美術作品,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藝術教育不是流水線傳技 而是點燃火種
許海剛在湖北美術學院工作數(shù)十年,培養(yǎng)出大批兼具傳統(tǒng)功底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水彩新銳。展覽開幕式上,許海剛的許多同事、朋友、學生來到現(xiàn)場。他們的評價,勾勒出一個為人真誠、樸實、隨性,對藝術熱愛、執(zhí)著的許海剛。
許海剛是我國水彩畫創(chuàng)作領域的領軍人物,但在學生眼里,卻是親切的“海師傅”。學生們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喊起,反正學長們就這么稱呼?!痹撔K十嬒登嗄杲處煿曊f,每次外出寫生,“海師傅”經常陪著學生坐幾十個小時的硬座,與學生同吃同住,每到一地就率先示范。即便在無人區(qū)的長途客車上,他一拿起畫筆,也能忘我投入。在水彩畫系系主任張昊眼里,許海剛既是導師,還是“勞?!?。他說,許老師對水彩是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在學校經常是三點一線,如果不在教室和家里,準就泡在簡陋的工作室,沉浸在創(chuàng)作中。
對教書育人,許海剛有獨到的見解。他說,“藝術教育不是流水線傳技,而是點燃火種?!彼冀K將創(chuàng)作與育人視為一體,他的課堂沒有教條的技法,只有對生命的熱忱。他帶領學生深入田野寫生時,常強調“笨功夫”:與學生同坐一處、親身示范。他說,畫到夕陽西沉,學會忍受枯燥,才能捕捉到光線微妙的變化。這種“行走式教學”,不僅培養(yǎng)出無數(shù)水彩新銳,更讓藝術回歸生活本真,讓美育成為心靈的滋養(yǎng)。
他的水彩畫沒有炫技的筆觸,卻用最質樸的疊加技法,讓《牧歸》中的晚霞與炊煙“呼吸”,讓《白龍江邊》的流水與卵石“低語”,讓《亮寶節(jié)上的人們》在反復涂抹中逐漸“顯影”,最終呈現(xiàn)出節(jié)日的喧騰與信仰的莊重交織的質感。這種“去濾鏡”的真實,恰是對AI浪潮下“快餐式視覺文化”的溫柔抵抗。
湖北美術學院校長周峰稱,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湖北美術學院水彩教學和創(chuàng)作始終與時代同步伐,與國家共奮進。從湖北美術學院劉壽祥教授開創(chuàng)全國首個水彩畫系,到陳勇勁、李寧等中青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湖北水彩始終以守正創(chuàng)新為內核,打造中國水彩的高地。許海剛的創(chuàng)作,正是這一脈絡的延續(xù)與升華。他指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青年水彩畫展中獲獎,推動湖北新生代藝術家群體崛起。
鮑清芬稱,湖北美術學院在百余年辦學歷程中,秉持美育報國之初心,堅守人民立場,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她希望全校師生在近距離領略許海剛藝術魅力的同時,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樂,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聲、鼓舞人民前進的優(yōu)秀作品。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勇于突破傳統(tǒng),不斷推陳出新,用創(chuàng)新的藝術語言展現(xiàn)時代精神。
鮑清芬表示,在新時代,湖北美術學院將認真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中,始終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人才,鼓勵師生深入生活、關注社會,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展現(xiàn)湖北風貌的優(yōu)秀作品,推進荊楚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qū)崛起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貢獻藝術力量,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湖美力量。(湖北日報 撰文:胡玫軒)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