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宜昌市西陵區(qū)葛洲壩實驗小學教師曾朝平正在手寫親子書信。
“見信如晤,小彤最近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是有些懈怠,書寫非常潦草。建議您堅持做好陪伴‘三個一’,要知道您的陪伴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9月7日晚,“中國好人”、宜昌市西陵區(qū)葛洲壩實驗小學教師曾朝平正伏案寫信,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寫下對遠在非洲參與安哥拉凱凱水電工程建設的學生家長的心聲。
她所在的這所小學,是一所伴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應運而生的學校。自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兩大水利樞紐竣工后,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大批建設者開始“家在宜昌、人走四方”,留下了不少留守兒童。
曾朝平28年來,用千余封超45萬字的書信與遠在阿根廷、伊朗、菲律賓和尼泊爾等地參與水利水電建設的學生家長交流孩子在校情況,讓親情相距萬里不缺失,被學生家長親切地稱為“心靈信使”。
8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曾朝平。
28年前,提筆寫下凝結(jié)愛與責任的第一封信
1995年,剛從教的曾朝平發(fā)現(xiàn)班上有個小女孩很少舉手發(fā)言,也不和同學交流,眼神透出憂郁。
家訪時,曾朝平了解到,女孩的爸爸長期在三峽工地,極少陪伴孩子。
作為“葛二代”的她,深深理解女孩的感受,向女孩的媽媽要了詳細地址,寫了一封長信,發(fā)往三峽工地。
“為什么我們需要陪伴?因為陪伴很溫暖。以情暖心,就是心靈洗滌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毙胖械脑捳Z,打動了女孩爸爸,他開始積極參與子女教育。
此后,曾朝平便開始堅持寫信與家長交流。從傳統(tǒng)書信到博客、QQ、微信等電子書信,28年不曾間斷。至今,她已發(fā)出千余封“信”,超過45萬字。
這些信中,既有互打擂臺的“比賽書信”,還有調(diào)解家庭矛盾的“救火書信”,打造幸福時光的“約定書信”和心理疏導的“暖心書信”。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重建孩子與家長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讓孩子們感受到身邊榜樣‘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力量?!痹秸f。
平凡書信“飛越萬水千山” 重建親子聯(lián)結(jié)
教育不僅需要時間和汗水,更需要感化靈魂的智慧。
曾朝平用專業(yè)、溫暖的書信教育引領(lǐng),讓“一帶一路”上的親子書信“飛越萬水千山”,讓父愛相距萬里不缺失,隔山隔海也溫暖。
學生小安出生僅10天,爸爸就走南闖北建電站,父子倆幾乎很少碰面。
因為過于思念爸爸,他有段時間做作業(yè)不認真,上課也無精打采。
曾朝平發(fā)現(xiàn)后,專門給在伊朗工作的孩子爸爸寫了一封信:“建議您和孩子來一個‘父子約定’,互相給對方做榜樣?!?/p>
這下,遠方的爸爸成了“競爭對手”,小安信心百倍,立刻“應戰(zhàn)”。四年級下學期末,他被評為全科優(yōu)秀生。
喜訊傳到伊朗羌姆溪水電站,爸爸也向兒子亮出了“競爭成績”:“你評上了‘全科優(yōu)秀生’,爸爸很欣慰,向你學習!我利用休息時間刻苦學習當?shù)卣Z言,教出了10名技術(shù)熟練的本土工人,實現(xiàn)了對伊朗員工的傳幫帶;節(jié)省施工預算,讓工作順利開展……”
之后的時間里,父子倆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孩子也愈發(fā)陽光向上,曾朝平感到十分欣慰。
一封家書一種精神 激發(fā)前進力量
為更好地促進家校溝通,曾朝平經(jīng)常利用休息時間,閱讀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家校溝通等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摘抄本和剪報本已有十幾本。
她說,把孩子教育好,解決建設者的后顧之憂,同樣是在為“一帶一路”建設做貢獻。
“現(xiàn)在全國都在談‘中國夢’,往大了說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往小了說,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好好工作,你好好學習,我們一起努力好嗎?”遠在阿根廷工作的小雨爸爸言真意切,令人動容。
收到信后,原本學習上有所懈怠的小雨,激動地和媽媽一起把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主動給爸爸回信,學習上也好像變了一個人。
像這樣的故事,在曾朝平的班上經(jīng)常發(fā)生。
為幫助孩子感受父輩艱苦奮斗的精神,她建議孫天乙的爸爸暑假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偏僻悶熱的電纜溝、爬上爬下的工人、被汗水浸透又曬干顯現(xiàn)的鹽斑……項目現(xiàn)場的“苦與累”讓孫天乙震驚不已,他也充分感受到了父親工作的不易。
回來后,孫天乙立刻給爸爸寫了一封信:以前我總是不好好學習,真是千不該萬不該!爸爸我一定會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像你一樣的男子漢!
“教育從心而出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都能從書信中傳遞感情樹立志向?!痹秸f。(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通訊員 陶成 張炬)
【記者手記】
師者如光 點亮夢想
28年,千余封信,超45萬字的傾訴。
一封封飽含深情的親子家書,訴說著海外建設者的“熱血”與“柔情”,點亮了遠在故鄉(xiāng)的留守兒童的夢想。
曾朝平把對學生的仔細觀察、悉心教育都傾注于筆尖,化作一段段情理兼?zhèn)涞恼嬲\文字,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
她用最樸素的方式、以初心和匠心完成對孩子們學習上的“扶智”、精神的“扶志”和品行上的“扶德”,解決了海外建設者的后顧之憂,將家校共育網(wǎng)延伸到“一帶一路”,詮釋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曹雯)
發(fā)表時間:2023-09-12 來源:湖北文明網(wǎng)
8月底,宜昌市西陵區(qū)葛洲壩實驗小學教師曾朝平正在手寫親子書信。
“見信如晤,小彤最近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是有些懈怠,書寫非常潦草。建議您堅持做好陪伴‘三個一’,要知道您的陪伴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9月7日晚,“中國好人”、宜昌市西陵區(qū)葛洲壩實驗小學教師曾朝平正伏案寫信,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寫下對遠在非洲參與安哥拉凱凱水電工程建設的學生家長的心聲。
她所在的這所小學,是一所伴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應運而生的學校。自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兩大水利樞紐竣工后,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大批建設者開始“家在宜昌、人走四方”,留下了不少留守兒童。
曾朝平28年來,用千余封超45萬字的書信與遠在阿根廷、伊朗、菲律賓和尼泊爾等地參與水利水電建設的學生家長交流孩子在校情況,讓親情相距萬里不缺失,被學生家長親切地稱為“心靈信使”。
8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曾朝平。
28年前,提筆寫下凝結(jié)愛與責任的第一封信
1995年,剛從教的曾朝平發(fā)現(xiàn)班上有個小女孩很少舉手發(fā)言,也不和同學交流,眼神透出憂郁。
家訪時,曾朝平了解到,女孩的爸爸長期在三峽工地,極少陪伴孩子。
作為“葛二代”的她,深深理解女孩的感受,向女孩的媽媽要了詳細地址,寫了一封長信,發(fā)往三峽工地。
“為什么我們需要陪伴?因為陪伴很溫暖。以情暖心,就是心靈洗滌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毙胖械脑捳Z,打動了女孩爸爸,他開始積極參與子女教育。
此后,曾朝平便開始堅持寫信與家長交流。從傳統(tǒng)書信到博客、QQ、微信等電子書信,28年不曾間斷。至今,她已發(fā)出千余封“信”,超過45萬字。
這些信中,既有互打擂臺的“比賽書信”,還有調(diào)解家庭矛盾的“救火書信”,打造幸福時光的“約定書信”和心理疏導的“暖心書信”。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重建孩子與家長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讓孩子們感受到身邊榜樣‘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力量。”曾朝平說。
平凡書信“飛越萬水千山” 重建親子聯(lián)結(jié)
教育不僅需要時間和汗水,更需要感化靈魂的智慧。
曾朝平用專業(yè)、溫暖的書信教育引領(lǐng),讓“一帶一路”上的親子書信“飛越萬水千山”,讓父愛相距萬里不缺失,隔山隔海也溫暖。
學生小安出生僅10天,爸爸就走南闖北建電站,父子倆幾乎很少碰面。
因為過于思念爸爸,他有段時間做作業(yè)不認真,上課也無精打采。
曾朝平發(fā)現(xiàn)后,專門給在伊朗工作的孩子爸爸寫了一封信:“建議您和孩子來一個‘父子約定’,互相給對方做榜樣?!?/p>
這下,遠方的爸爸成了“競爭對手”,小安信心百倍,立刻“應戰(zhàn)”。四年級下學期末,他被評為全科優(yōu)秀生。
喜訊傳到伊朗羌姆溪水電站,爸爸也向兒子亮出了“競爭成績”:“你評上了‘全科優(yōu)秀生’,爸爸很欣慰,向你學習!我利用休息時間刻苦學習當?shù)卣Z言,教出了10名技術(shù)熟練的本土工人,實現(xiàn)了對伊朗員工的傳幫帶;節(jié)省施工預算,讓工作順利開展……”
之后的時間里,父子倆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孩子也愈發(fā)陽光向上,曾朝平感到十分欣慰。
一封家書一種精神 激發(fā)前進力量
為更好地促進家校溝通,曾朝平經(jīng)常利用休息時間,閱讀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家校溝通等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摘抄本和剪報本已有十幾本。
她說,把孩子教育好,解決建設者的后顧之憂,同樣是在為“一帶一路”建設做貢獻。
“現(xiàn)在全國都在談‘中國夢’,往大了說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往小了說,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好好工作,你好好學習,我們一起努力好嗎?”遠在阿根廷工作的小雨爸爸言真意切,令人動容。
收到信后,原本學習上有所懈怠的小雨,激動地和媽媽一起把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主動給爸爸回信,學習上也好像變了一個人。
像這樣的故事,在曾朝平的班上經(jīng)常發(fā)生。
為幫助孩子感受父輩艱苦奮斗的精神,她建議孫天乙的爸爸暑假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偏僻悶熱的電纜溝、爬上爬下的工人、被汗水浸透又曬干顯現(xiàn)的鹽斑……項目現(xiàn)場的“苦與累”讓孫天乙震驚不已,他也充分感受到了父親工作的不易。
回來后,孫天乙立刻給爸爸寫了一封信:以前我總是不好好學習,真是千不該萬不該!爸爸我一定會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像你一樣的男子漢!
“教育從心而出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都能從書信中傳遞感情樹立志向。”曾朝平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通訊員 陶成 張炬)
【記者手記】
師者如光 點亮夢想
28年,千余封信,超45萬字的傾訴。
一封封飽含深情的親子家書,訴說著海外建設者的“熱血”與“柔情”,點亮了遠在故鄉(xiāng)的留守兒童的夢想。
曾朝平把對學生的仔細觀察、悉心教育都傾注于筆尖,化作一段段情理兼?zhèn)涞恼嬲\文字,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
她用最樸素的方式、以初心和匠心完成對孩子們學習上的“扶智”、精神的“扶志”和品行上的“扶德”,解決了海外建設者的后顧之憂,將家校共育網(wǎng)延伸到“一帶一路”,詮釋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曹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shù)支持:荊楚網(wǎng)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